
超市预制菜品种繁多
你买过预制菜吗?不少人的答案是肯定的。无需烦琐地洗菜、切菜,更不必受限于个人的厨艺水平,只需简单的加工,一盘盘香气扑鼻的佳肴便能轻松端上餐桌。预制菜凭着方便快捷、品种丰富成为一些市民餐桌上的新宠。
然而近日,武汉市民肖女士在山姆超市购买新鲜卤味,实为冷冻分装的预制菜事件,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。不少市民也反映,预制菜不仅悄然渗透进了外卖,就连走进餐厅享受“锅气”的时刻,也感觉被一股“科技与狠活”的旋风席卷。落座还不到半小时,一盘盘工艺繁复、色香味俱全的“硬菜”就被服务员端上餐桌,不禁让人心中犯起嘀咕:难道连这些看似精心烹制的佳肴,也是预制菜的“杰作”?为了探究市民对预制菜的真实评价,以及商家对预制菜的使用情况,记者进行了采访。
轻松烹饪
预制菜成市民餐桌新宠
所谓“预制菜”,简而言之,就是将各类食材加工成成品或半成品的便捷美食,通过冷冻或真空包装技术长期保存。消费者只需简单烹饪或直接加热,即可轻松享受餐厅级别的美味佳肴,因此也被称为“方便菜”。
走进沃尔玛超市,生鲜和冷冻食品区的预制菜琳琅满目,既有沃尔玛自家工厂的精制产品,也有其他知名品牌的身影,价格从亲民的20多元到高端的100多元不等。同样,大润发、新华都等连锁商超也紧跟潮流,纷纷加入预制菜的售卖行列。在淘鲜达App上,预制菜的种类更是五花八门,只需动动手指下单,不出一小时,这些美味就能飞速送达消费者的手中。
市民胡晓迪是预制菜的忠实粉丝。她坦言,虽然自己的厨艺有限,但预制菜让她在家里也能轻松办上一桌大席,让全家人享受饕餮盛宴。“中秋和国庆假期,我用预制菜给一家六口准备了蒜蓉帝王蟹、糖醋排骨、金汤牛肉、花椒鸡、叉烧肉等硬菜,半个小时就搞定一桌美味。”胡晓迪表示,预制菜让她摇身一变成为家人心目中的大厨,已经成为她日常必囤的产品。
身为一位掌勺十多年的家庭主妇,庄女士也深深感受到了预制菜带来的便捷。“以前买菜、洗菜、做菜,做一桌子菜都要忙活一早上,夏天更是热得不想做饭,现在有了预制菜,真是轻松多了。”她还加入了小区生鲜超市的社区团购,经常在群里预定各种预制菜,然后到门店自提。“前几天我做的虎皮鸡爪,几分钟就搞定了,外甥说味道和饭店里的一模一样。现在家里来客人,我都会买几道预制菜来招待。”庄女士满意地说。
预制菜不仅提升了年轻人的厨艺“档次”,也让主妇们的厨房日常更加轻松。然而,对老年人而言,预制菜的接受度并不乐观。正在菜市场买菜的吴大妈表示:“我不会买预制菜,里面都是添加剂和不新鲜的肉,超市里腌制好的牛排和鸡翅我也不会买,毕竟不是亲手做的,对卫生不放心。”
褒贬不一
菜品“身份”还盼透明
预制菜在为消费者带来烹饪上的“解放”时,也在外卖与餐厅堂食就餐领域抛出了一道味蕾与心理的选择题,消费者对此反应不一,褒贬不一。
“外卖里的预制菜其实就是料理包,一份菜卖二三十元,我们自己批发料理包,一样的成本能做出好几人份的菜。”陈文勇是一位外卖小哥,也曾在餐厅工作,他向记者透露了餐饮行业的这一“秘密”。他坦言,黄焖鸡、酸菜鱼、各式盖饭套餐等外卖热门菜品,多数情况下都是料理包加热后直接搭配米饭上桌,甚至连煎蛋也是预制好的成品,整袋拆出来装盘。但对于预制菜,他并未全盘否定,“料理包的口味也比较稳定,质量合格的产品制作过程可能比一些卫生条件差的小餐馆还干净”。
而谈起预制菜,市民蔡先生直摇头。上个月他请家人到一家北京烤鸭店吃饭时就遭遇了预制菜的“突袭”。除了挂在窗口的烤鸭是现成的,他所点的口水鸡、炭烧肉、椒盐猪手等菜品,在下单后不到半个小时就全部上桌。菜品入口只是温热,毫无“烫嘴”之感,也闻不到“锅气”,吃起来没有鲜肉的口感,好似罐头。“没‘锅气’、没灵魂、油太多。”对于这次就餐经历,蔡先生非常不满,“这么复杂的菜短时间全部上菜,怎么可能是现做的,花几百块钱来餐厅吃微波炉加热的菜,确实让人有点恼火。”蔡先生认为,随着预制菜的普及,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越发凸显。“餐厅潜伏了大量预制菜已经让人无语,平时我也会到厦门的山姆超市采购,这以新鲜现做为名的山姆超市熟食也用了预制菜,真是消耗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。”蔡先生直摇头。
若不明示
使用预制菜恐涉嫌欺诈
其实,在今年3月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、教育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就联合印发了《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对预制菜的定位进行了明确。通知提到,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,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,不添加防腐剂,经工业化预加工(如搅拌、腌制、滚揉、成型、炒、炸、烤、煮、蒸等)制成,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、运输及销售条件,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,但不包括主食类食品,如速冻面米食品、方便食品、盒饭、盖浇饭、馒头、糕点、肉夹馍、面包、汉堡、三明治、披萨等。
在龙文区的海峡农博汇批发市场,冻品批发店鳞次栉比。记者随意步入一家冻品批发店,只见奥尔良烤翅、扇子骨、酸菜鱼、梅菜扣肉……各式预制菜琳琅满目,应有尽有。店主林女士热情地介绍道,这些预制菜十分畅销,尤其在节日期间,许多人专程驾车前来采购。无论是高档餐厅的招牌硬菜,还是酒楼里的海参鲍鱼,都能在这里找到它们的预制菜版本。
事实上,广大消费者不是对预制菜有偏见,而是很多时候有“被欺骗感”。以为下馆子就能吃到锅气十足的饭菜,结果只是加热了一下就被端上了桌;以为精致的熟食是新鲜出炉,其实只是加热了一下冷冻食品……部分餐饮店和商超使用预制菜而不明确提示消费者,造成消费者食用体验有落差,进而产生矛盾。
对于商家在外卖、堂食中使用预制菜未告知消费者的问题,福建诚正司法鉴定中心许律师表示,预制菜的成本、添加剂使用情况、营养价值等跟现做的菜品有差异,消费者有权了解所吃菜品的“真实身份”,如果商家使用了预制菜而未告知消费者,则损害了消费者知情权、选择权,涉嫌构成消费欺诈,消费者有权向有关部门举报,要求赔偿。
■本报记者 肖颖婧 文/图